当年赵本山把手电筒称为家用电器,为何会引来一片笑声?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向来都有不拿豆包当干粮、不拿村长当干部的心理,表现在小家电身上也是一样——现在小家电的处境似乎每况愈下,许多小家电正面临着成为“一次性用品”的危险。
消费者吴先生去年6月份花99元买了一款电动剃须刀,前几日充不进电了,于是到卖场专柜维修,但工作人员表示,商品过了1年保修期,要修得自己想办法。吴先生跑了几家维修店,可这些店索要维修费用都高得离谱,差不多相当于一台新剃须刀的价钱。既然这样,还修它干嘛,吴先生最终还是买了新的,旧的只好扔掉。与吴先生所遭遇的“剃须刀困境”相似,许多消费者的微波炉、电饭锅、加湿器、电吹风等小家电,也是以这种方式实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
小家电消费方面,除了像吴先生这样因维修困难而“被大方”的消费者,满不在乎、用完就扔的“真大方”也不少。但不管是何种“大方”,都不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相反,小家电在被“大方”成一次性消费品的过程中,自身价值也在走向毁灭。
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信息显示,近年来小家电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热点,在所有家电投诉中,关于小家电的投诉已经占据6成以上。由于小家电行业门槛低,小企业、手工作坊长期以来占据着大面积的市场,这种现象导致小家电行业鱼龙混杂,劣质产品泛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历次市场抽检中,小家电的合格率都不容乐观,而农村市场更是劣质小家电产品的天下。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家电的利润日趋微薄,这使得被认为是“家电业最后一块大蛋糕”的小家电市场急剧膨胀起来。由于价格低、更新快,加上没有相应的维修标准,小家电市场售后服务问题也逐渐凸显。
上海市家电行业协会一位责任人把小家电的售后服务问题称为“人走茶凉”,很是形象贴切。小家电维修难是小家电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生产厂家心知肚明的,但是直到如今,依旧没有几家小家电厂家愿意主动承担起售后服务的责任。小家电出了故障,一般只能拿到家电维修店或者求助于那些“游击队”,维修质量根本没有保障。即便这样,要想找到一家愿意接待维修的店面也并非易事。维修店也有他们的苦衷:现在的小电器是品牌杂、精度高,而且各品牌小家电配件不统一,很难购买,修小电器等于是赔本赚吆喝,当然没人愿意修。所以大多数的修理店都以修大型家用电器为主。
必须承认,小家电售后问题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三包”规定没有涵盖到,这就为一些企业逃脱责任提供了借口。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小家电企业规模不大,受成本制约,很少有独立的售后服务体系,大多都是委托一些特约服务单位负责其售后维修,但这种委托关系往往不稳定,随时可能更换,让消费者维修无门。此外,小家电更新换代快,很多厂商用于售后维修的零配件储备不足,这也是导致维修难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