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协常委、省道教协会会长 陆文荣
201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答中外记者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其中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出自儒家的《诗经》,其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家也是道教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道德经》是中华精神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道教的基本经典。习主席引述道家《道德经》,信手拈来,体现了道家和道教经典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即《老子》,也称《道德真经》,它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哲人老子,也就是道教尊奉的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千百年来,《道德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注家蜂起,先有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后有河上公的《道德真经章句》和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等行世。明代《正统道藏》,收有《道德经》注释本达五十余种,其中就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的三种帝王注本。据统计,中国自古以来,《道德经》的注本以及相关研究专书已经超过4000种。
在世界上,《道德经》也得到了学者、政治家、企业家与艺术家等各方面人士的关注。自16世纪开始,《道德经》陆续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俄文、瑞典文、葡萄牙文等。从1816年至20世纪末,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60多种。近年来,由于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道德经》的新译本以及各种研究论著依然层出不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经典文献。
一部仅有五千字的著作,为什么能够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为什么能够得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经》与人类当下现实生活以及长远生存休戚相关。
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经》的思想内涵作了种种解读,有人说它是一部帝王书,有人说是一部兵书,也有人说是一部养生修炼的书。持有不同说法的智者,各有各的依据。经过较长时间的揣摩,我认为《道德经》是一部阐述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大道理的经典。
《道德经》特别强调“真”。该书第二十一章在阐述“大道”性状的时候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其中”指的是“大道之中”。在老子看来,大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原动力。因此,大道之中蕴含着源源不断的精气,这种精气是纯真的,储藏着本初的能量信息。大道以“精”、“真”、“信”来形容,而“真”字居于“精”与“信”的中间,像一个巨人挑着担子,起到支撑平衡作用。所以,“真”是“大道”最为重要的品质。“真”的反面是“假”。共产党讲实事求是,就是求真。《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是这个意思。依照大道精神修养自己,人就纯粹而不染。
《道德经》的“真”与“善”密切相联。《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讲,最美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往低下流,滋养万物,从不和万物争资源、争名利;水往低处流,处在别人讨厌的地方,无限宽容地吸纳万物,所以能够容纳百川,越来越强大。这样的“水”几乎等同于“道”。《道德经》用水来比喻“大道”,以“上善”来暗示大道的无私奉献品质。善”的反面是“恶”。人民政府讲“为人民服务”就是求善。为人民服务就不会利欲熏心,贪赃枉法,腐化堕落。
《道德经》提出了“七善”理念,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执政治国、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居善地”讲的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居”就是居处、居住,“居善地”的意思是:人居处要善待大地。善待大地就是要保护整体生态环境,不可以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环境之上,不可以随意捣鼓土地,更不可以为了商业利益无限制地蹂躏大地。大地也是有生命的,人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大地生命。《道德经》把“居善地”放在“七善”的首位,说明太上对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试想一想,环境污染,水源尽废,阴霾密布,山体滑坡,人生健康都不能保证,宏伟蓝图还有什么价值呢?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讲的是个人品德修养。“心善渊”要求人有大海一样深广的胸怀,宽容广纳。“与善仁”要求做人有“给予”的态度和行动,能够奉献自己,不求回报,更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言善信”要求人说话、决策要讲信用,一个人如此,一个集团如此,一个政府也是如此。如果社会形成了诚信的风气,那么欺诈还有何处藏身?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讲的是执政治国的理念。“正善治”意思是执政要树立正气,上正下不歪,社会风气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一个社会是非混淆、人妖颠倒,那么人们就无所适从,社会必然动荡不稳。“事善能”意思是办事要讲究效率与效果。一方面,决策不可以随意,而应该通过科学论证,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落实决策必须雷厉风行,有检查、监察与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动善时”意思是决策和实施要讲究时机、地点和条件,惟有时机恰当,才能产生正能量,凝聚正能量、扩大正能量。
《道德经》既强调“真”与“善”,也讲究“美”。《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说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的反面就是“丑”。所谓“美言”就是文明而优美的言辞,言辞文明而优美可以显示自身文明修养,获得社会人士尊重;如果满口脏话、假话、废话,就更不可能实现社会交往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谓“美行”就是美好而恰当的举止,包括在不同场合的着装、姿势和行为举措;“美行可以加人”意思是美好的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给社会带来良好的效应。“美言”和“美行”涵盖了人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人的内心和外表都应该是美的,而不是丑的。内外共美、远近同美、上下齐美、虚实均美,这不是天人和谐的美景吗?
《道德经》里,“真、善、美”彼此相互关联,构成认知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完整理论体系。弘扬《道德经》的思想以及关于“真、善、美”的论述,对于诊治当今社会的顽疾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伦理道德滑坡,西方腐朽价值观念的侵袭,从上到下的背弃诚信、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假公济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治疗这些社会痼疾,需要有多方面的措施,需要下猛药,需要从制度、法规等途径入手,更需要从精神文化层面入手,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在各种媒体中有必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反复地多角度地多层次地加强《道德经》的宣传。
其次,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主席的回信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对青年的期望与重视。民族的复兴需要依靠民族自身创造的思想武器,如果能够在青年中开展《道德经》的学习教育,包括在课堂和教材里引入《道德经》真善美内容,这对于青年道德理想的培养一定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我建议省委省政府主管部门切实组织各界代表人士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班,设立学习《道德经》的课程,发掘《道德经》的精华,在理解经典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文化建设、道德伦理建设、人的心灵健康等具体实际,开展讲学交流活动,提高各界各层次人士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功。我相信,这项工作的持久而有效开展,必将调动道教界和学术界的积极性,挖掘道教教义思想的积极因素,也必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